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周日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去看了《敦刻尔克》。
 
作为一个诺兰的迷妹,我老婆早就把这部电影列为2017年必看电影的第一位。意外的是,我女儿居然也很喜欢。
 
敦刻尔克是法国海滨城市,名字来自于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1940年5月,纳粹德国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将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这座城市的小小沙滩上。为了营救部队,英国政府策动了“发电机计划”,动员了大批军舰和民船,在一周之内,撤退了33万5千人,保住了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精锐。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平民参与战争的最大规模的行动之一。在此期间,无数力挽狂澜的英雄在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发生。然而,在重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诺兰却采用了一种极其克制和收敛的态度。他既没有重点渲染战争的惨烈,也没有着意讴歌人性的光辉,既没有使用目眩神驰的特效,也没有安排催人泪下地煽情,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让一切情节,都像溪流一样,在胶片摄影机中静静流淌。
 
一个拼尽全力在战争中幸存,穿上死人军装冒充英军,最终却和战列舰一起沉没的法国士兵;一个耗尽了所有燃油,在滑翔状态下仍能击落敌机,最终却不得已成为俘虏的空战英雄;一个长子死于战争,带着次子主动参与撤退,最终却一直默默无闻的英国船长;一个带着撤退3万5千人的任务,实际拯救了33万5千人,最终却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帮助法国抗击法西斯的海军将领……
 
这些人物,有的英勇,有的高尚,有的怯懦,有的悲哀,却都是在一场大战争之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没有了他们,这场战争就没有了景深;没有了他们,这部电影就失去了灵魂。
 
与《战狼2》之类着意激发肾上腺素的电影不同,本片既没有主角小宇宙的爆发,也没有战士声嘶力竭的呐喊,既没有屋顶迎风飘扬的旗帜,也没有国家民族主义的加持,有的却是冷静得近乎真实的战争。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会知道——
 
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有耀眼冲天的火光,更多的伤害其实来自于碎片的四射和空气的暴涨;不是所有的战士,都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更多的士兵想的只是怎么活着回到家乡;不是所有的空战,都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更多的战果其实来自僚机的引诱和献身;不是所有的将军,都有坚强的意志,更多的时刻他只是满怀焦虑盯着空无一物的海洋……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很难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与诺兰的前作,票房口碑双炸裂的《黑暗骑士崛起》不同,本片好像完全没有考虑市场的感受。这是一部朴素至极的电影,朴素得简直不像是一部21世纪的电影。
 
在我看来,诺兰这部电影完全就是用来探讨学术的。
 
他抛弃了令人人叹为观止的特效,他抛弃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他甚至连配乐都很少使用——影片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用简单的节奏来调动气氛——这种朴素的设置,让本片产生了一种高山流水的气质,仿佛诺兰故意高高在上地向着普罗大众挑衅:老子就是要拍一部不追流行的电影,就是要拍一部曲高和寡的电影,你们能奈我何?
 
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非常诺兰的电影。
 
众所周知,诺兰是玩弄影片结构和时间线的大师——一部《记忆碎片》曾经让我惊为天人——在诺兰导演的几乎所有电影中,结构和时间都像是两条蛇,既互相缠绕,又互相挣脱,从而产生出一种奇异的美感。你必须要耗费掉一定数量的脑细胞,才能把电影的逻辑捋顺,才能把所有的情节串连起来,这也正是诺兰电影的独特之处。
 
本片也是如此。比如,当你从法国士兵的视角,沿着时间线1往下走的时候,诺兰会突然插入空战英雄的视角,再给你一条时间线2。而在两条时间线交叉位置发生的事件,诺兰又会用法国士兵的视角和空战英雄的视角,在时间线1和时间线2中分别描述一遍。而且,双视角和双时间线显然满足不了诺兰这样的变态,在影片中,同等比重的视角和时间线,有四条之多。
 
事实上,看完全片你才能意识到,影片中其实仅仅描述了一个主要场景(空战造成的战列舰和渔船沉没),但是却从四条不同的时间线出发,从四个不同人物的视角去审视。猛看上去,这种叙事的方式似乎非常拖沓,时间节点和事件发展也会变得混乱,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的描述,无疑会让事件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这种奇妙的布置,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代入式的体验,从一个并不算很大的场景之中,全方位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四条故事主线的在时间上错位剪切和拼接,不只让整部影片的节奏变得异常明快,也让整部影片的结构产生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断裂和扭曲,这才是诺兰的标志性手段。
 
或许,《敦刻尔克》并不是一部《辛德勒名单》和《黑暗骑士崛起》那样,兼顾了艺术和票房的好电影,但它毕竟还是很诺兰,对于那些喜欢带着脑子看电影的人来说,这依然是一部不可错过影片。
 
PS:
 
本片在互联网上的口碑极度两极分化。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尔之砒霜吾之蜜糖而已——审美观高度一致的社会才可怕——可笑的是有一些人的论点,他们认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被德国人追着屁股跑”的可耻的战争失败,因此没有什么可歌颂的。
 
在这一点上,电影结尾的描述,是很有趣的。
 
当那些“败兵”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英国,个个垂头丧气,连报纸都不敢翻阅的时候,闻讯而来的民众追着火车往里递啤酒的场面,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对于民众来说,胜利还是失败,撤退还是被俘,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在面对邪恶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依然敢于用生命去保家卫国、捍卫真理。
 
一个民族的气质,并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如何仰慕胜利者,更取决于他们如何对待失败者。什么更重要?是一时一地的胜败?还是 never surrender 的荣耀?
 
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7年9月5日于北京西城

 
话题:



0

推荐

杨浪

杨浪

1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理性思考,感性评论,心灵触碰世界。公众号:浪来浪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