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前一阵子,有一个有趣的新闻。
某省某县某小学,一位夏老师,在利用午休时间给部分学生辅导作业时,因何X同学字迹潦草,因此用教鞭打了他几下屁股。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学生家长不干了。他们先联系了夏老师,在得到口头道歉后,又联系了校长,第二天又到派出所报了案,之后和亲属五六人到学校讨要说法,同时向教育局反映了此事。
事情闹得很大,自然没法善了。
学生方面,学校对何X进行了心理帮扶,并应家长要求带他到省会大医院救治,学校校长还私人暂借30000元交付何X母亲手上。最后的诊疗结果是皮下软组织损伤,治疗方式是三七片泡水口服。
老师方面,除了各种通报批评、口头书面道歉之外,还由当地派出所对其进行了训诫,并给予了行政记过、调到偏远乡镇小学工作、取消当年教师绩效及年度目标考核奖励等一系列惩处措施。
看完这个新闻,我的第一感觉是:
这个何X肯定是亲生的。
我小时候也被老师打过。
那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我跟几个男生在楼道里打闹,一不小心拳头碰到了一个女生的鼻子,当场就把她打哭了,鼻血也流了下来。
违反校规,过失伤人,结果自不必说,老师把我拎到讲台上罚站,脸朝黑板嬉皮笑脸地站了一堂课。后来老师大概是认为我反省得差不多了,就让我跟那个女生道歉。
三四年级的小男生,你懂的,天是王大我是王二,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受罚可以,道歉不行。
老师急了,推了我两把,我踢了她一脚。老师大怒,把我翻过来在后背上拍了两巴掌,让我滚回家,第二天请家长。
我提溜着书包回家找我妈告状,还撩开衣服给她看老师打的红印子,结果我妈说我活该。后来我爸回来了,听我妈说完经过,就开始满屋翻东西。拿起个衣架挥了挥,好像不太趁手;拿起个苍蝇拍看了看,好像又有点轻;后来不知想起了什么,直奔厨房,拿出根儿擀面杖来。
我一看大事不好,那擀面杖是最大号的那种,比我胳膊都粗,立起来都快赶上我高了,这一棍子下去,非开瓢儿不可,于是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着,撒腿就跑。
就这么在外面晃了一晚上,又冷又饿,最后没辙还是回了家。我爸我妈都睡了,桌子上一碗面条。
那大概是我吃的最香的一碗面条,虽然有点坨了。
第二天照常上学,见了老师也没提请家长的事,奇怪的是老师也没提,就好像昨天的事压根就没发生,我们就在一种尴尬的默契之中上了一天课。
过了两天,事情淡了,大家凑在一起开玩笑,我给他们讲我爸怎么从厨房抽出一根大棍子要揍我,我怎么见势不好撒腿就跑,夜里外边怎么冷,我缩在一个垃圾筒后面怎么打哆嗦,怎么听见猫头鹰叫,怎么看见一个喝多的人在路边吐,因为没看见我还溅了我一鞋,我因为怕他把我抓回家交给我爸,怎么连声都没敢吭……半是写实半是虚构,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大家哈哈大笑,那个女生也在一边笑——我突然发现,原来她长得还挺好看……
当然,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在楼道里打闹过。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老师体罚学生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会儿的家长说让老师把“孩子当自己孩子,该骂骂该打打”,说的就是很字面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客套话。
当然,根据老师“狠辣”程度的不同,体罚的方式方法也因人而异。小时候一般都比较直接,打手板、打屁股之类的,长大了得考虑学生自尊心,就换了方式,一般是到操场上跑圈,我还知道有个比较“阴损”的老师,发明了“顶水桶”——让违纪的学生脑袋上顶个水桶在走廊罚站,要是敢不服或者偷懒,他就往水桶里倒水……
虽然体罚比较平常,但我们好像也都平安长大,并没出现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当然更不需要什么“心理帮扶”或者“三七片泡水口服”。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跟我们当年的组成成分不太一样,心灵和身体都是玻璃做的,需要家长如此大动干戈,先找老师,再找学校,后找教育局,还得报警,还得纠集五六个亲戚上学校要说法。
当然,我一直是个阴谋论者+纯粹小人,不啻以最坏的心思揣测他人。在新闻中,有句话很重要:
学校校长私人暂借30000.00元交付何X学生母亲手上,用于何X学生的诊治,诊治结束后结算。
不知道校长的钱买完三七买完水之后还剩多少?还回来没有?如果没有,家长的目的大概可以猜知一二。
这个新闻之所以火起来,并不是因为教师体罚学生,也不是因为家长聚众闹事,而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有好事者在后面加了一句话:“4月17日,夏老师悬梁自尽了……”
最后这句话,后来经县政府官微证实,纯属谣言,夏老师并没有死,而且在新岗位上“情绪稳定”、“积极工作”,这让我们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但同时,这个辟谣似乎又能够反证,除了“夏老师悬梁”是个谣言,其他一切关于学生的、关于老师的处理,都是事实。
于是,我们不禁感慨,中国教育是怎么了?
一个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的教师,一个因为学生态度不端正体罚学生的教师,要被批评、训诫、通报、赔钱、罚款、调离……处理如此之重,试问以后还有哪个老师愿意对学生多加管束?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当为人师长者因为社会的压力、因为教委的压力、因为学校的压力、因为家长的压力,只能减负,不能加压,只能感之以德,不能束之以威,教育的效率,会不会大减?
近些年来,我们泊来了很多西方“快乐教育”的理念,倡导课业减负,倡导素质提升,但不得不说,仅仅学到了皮毛,丝毫没有得其精髓。
所谓“快乐”,是指要重视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学习的方向上感到“快乐”,并不是说在习惯、方法的培养上也一味地“快乐”。在一些私立名校,特别是类似伊顿公学这样的精英教育机构中,管理一样严格,压力照旧山大——学习本就是一个被逼成长的过程,本就应该是汗滴滴血淋淋的——“小树得砍、孩子得管”,没有斧凿的雕琢之痛,不经成长的蜕变之苦,所谓国之柱石是能够自然生长而成的吗?
我也认为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应该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指摘学生书包太重、老师态度太凶,妄想在“一片祥和”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
戒尺之所以叫做戒尺,是因为它既框画规范,又戒除习弊;教鞭之所以叫做教鞭,是因为它既是导人向善的指挥棒,又是驱马向前的小皮鞭。
所谓“恩威并施”,“尺”和“教”是恩,“戒”和“鞭”是威,二者犹如人之双腿,缺一不可。少了一个,就只能单腿蹦,不仅蹦不远,还蹦不稳,随时可能栽到沟里去。
2017年6月13日于北京海淀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